作者|姚惟佳赵浩宇王飞宇「上海农商银行,姚惟佳系资产管理部总经理」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10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人口总数约14.12亿人,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62.0%,60岁及以上人口占19.8%,其中65岁及以上占14.9%,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养老金体系高度承压。
作为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个人养老金制度近年来发展迅速且重要性突出,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更是将养老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现行养老理财产品以长期限产品为主,设计与运作模式基本沿袭了传统银行理财注重绝对收益的特征,与养老资产主流的保值增值需求高度契合,且认购起点和管理费率通常较低,充分体现了养老产品的稳健性、长期性和普惠性特征,应是未来个人养老市场的重要构成。
我国养老理财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现行养老金制度采用的是国际社会广泛实行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及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共同构成。然而,受限于发展时间较短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对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过度倚重,第二、第三支柱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养老金体系结构失衡。随着近年来国内老龄化、少子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养老金收支缺口持续扩大,制度体系革新已势在必行,推进第二及第三支柱的发展、调整现有养老金结构则是当前相对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
得益于普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个人养老金制度受到了政策端的强力支持,但受限于国内个人养老意识尚未充分形成、未富先老特征相对突出、养老产品供给尚不完备及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原因,整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当下相对空白的产品供给为国内金融机构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作为个人养老金产品的重要构成,银行理财以收益稳健、风险较低等特点作为竞争优势,与养老产品所强调的普惠性、稳健性和长期性相对契合,有望成为未来养老财富管理市场的重要支柱。
2021年9月以来,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发文推进养老理财试点工作,形成了养老理财产品和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并行的发展格局,两者构成了广义的养老理财。
截至2023年8月15日,国内共有51只养老理财产品处于存续状态,其中大部分为封闭式、固定收益类产品,期限多为5年,整体费率普遍较低。管理机构通过设立收益平滑基金、风险准备金等措施降低了产品收益波动风险,且多数设立了特殊赎回条款,以保障投资者在出现重大疾病等特殊情况时能够提前支取。个人养老金理财方面则已有18只产品获批发行,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在同样紧扣稳健、长期和普惠三大特征的前提下,大多采用了开放式净值型管理模式,相较批次化发行、封闭式管理的养老理财,更好地提升了产品的灵活性。此外,个人养老金理财可享受税收优惠,在个税缴纳环节、投资环节、领取环节都有单独的计税政策。但由于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特殊性,账户资金在持有至到期后无法直接提现,只能以再投资为主,有一定局限性。对比而言,开放式的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在投资灵活性及税收优惠等方面具备优势,因此相对适合有稳定收入的未老群体;封闭式的养老理财产品则具有更低的收益波动风险和灵活的赎回条款,故而更适合追求稳定收益的已老群体。但整体而言,两者仍存在明显的功能重叠,且存续产品均存在一定同质化特征,具备形成替代性竞争的可能。面对2023年以来国内养老理财产品的审批逐步收严,如何统筹两者发展已成为进一步健全个人养老体系的重要议题。
如前所述,我国个人养老体系已步入发展快车道,个人养老财富管理市场空间巨大。在现行个人养老金制度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资金流向主要是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目标基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上述四类资产在风险等级、收益能力和流动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四者互补可相对全面地满足居民的多元化投资需求,养老理财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现阶段公众对养老理财产品的认知和信任程度尚不充足,需求端仍处于持续积累阶段。此外,现行养老理财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在产品设计、投资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尚待提升,导致供给端未形成足够的发展基础。未来,随着制度建设的完善、产品供给的不断丰富以及个人养老意识的持续增强,养老理财、个人养老金理财有望逐步形成相辅相成、统筹兼顾的发展格局,我国养老理财市场前景广阔。
农信机构助力养老理财市场发展大有可为
由于个人与家庭收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农村地区相比城市可能面临更大的养老难题。农村信用机构作为天然具备“三农”属性、长期服务广大农民的金融机构,发展养老理财业务大有可为。以上海为例,其老龄化程度较高,本文以上海农商银行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采集各类信息,分析公众对养老理财产品的认知、需求以及接受度。
理财客群结构方面,上海农商银行理财客群呈现平均年龄偏大、投资风格偏稳健及农村郊区占比高的特点。一是理财产品持仓客户的平均年龄相对较大,其中60岁以上老年客群逾40%;二是客户风险评级普遍集中在稳健型与平衡型,这与理财产品客户平均年龄偏大或有一定关系;三是农村与郊区客户构成上海农商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客群,占到郊区分支行理财客群的75%。
为进一步验证上海农商银行客群对养老理财产品的现实需求,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了逾400位客户的投资需求和产品偏好。客户年龄方面,30~39岁占比高达27%,临退及已退休客户(50岁及以上)合计占比约32%,是主力客群。个人收入方面,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客户占比达89%,其中10万~30万元的客户占54%,客户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存款利息及养老金。投资需求方面,84%的受访客户在本行或者他行购买过养老金融产品;且大部分客户更偏好低风险、高稳健性的产品,虽不希望发生本金损失,但愿意承担一定幅度的收益波动,意向投资期限则更偏向中长期,主要集中在1~5年。此外,尽管35%的受访客户仍计划于50岁及以上才开始投资养老金融产品,但整体来看,受访者的投资意愿已呈现一定的年轻化趋势,特别是有29%的客户表示将在30至39岁期间规划自身养老投资。产品偏好方面,受访者在选择养老金融理财产品时优先关注的是风险等级、业绩比较基准及产品流动性,大部分客户更希望能获得养身健康、疾病管理和旅游购物三方面的增值服务。
整体来看,上海农商银行的客户对养老理财产品有相对明确的需求和偏好,为发展养老理财业务提供了依据和指引。
养老理财业务发展思路
第一,产品设计应兼顾不同群体的投资偏好。养老理财产品设计应紧扣稳健性、普惠性和长期性三大基本特点,兼顾不同年龄段客群的投资偏好,充分体现养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具体而言,首先,养老理财产品设计应从客户年龄角度出发,在产品形态、期限结构和投资策略等方面形成差异,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养老理财产品体系;其次,考虑加载定投、零投整取及整投零取等功能,帮助客户形成科学、长期的投资观念,并满足其多元化的投资需求;最后,考虑优化产品的分红和赎回条款,周期性地给予客户更高的流动性,尽力满足客户紧急情况下的资金需求。
第二,投资策略上应紧扣稳健性特征,在严控组合风险的前提下力求增强收益弹性。在资产配置上,养老理财产品一般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并灵活配置不同比例的权益资产,在严控风险波动的前提下,增强收益灵活性。同时,应自上而下合理分配投资仓位,严控组合风险,为产品资产配置构建有效的投资组合,从动态择时、久期调节、杠杆调整、量化对冲等角度为两类资产分别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对投资组合实行动态调整,获取超额回报。此外,针对不同的风险控制环节,还应采取不同的风控策略,以实现对整体风险的有效抑制,例如,在产品本金保护层面,可采用CPPI(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保本策略灵活调整固收资产与权益资产配比,确保产品净值满足设定的目标要求。在实际投资中,还可考虑选用高信用等级的债券作为投资组合“安全垫”的方式来保护本金类资产。
第三,以客户为导向,丰富增值服务类型。除产品设计及投资策略方面的挖掘和创新以外,金融机构还可考虑在养老规划、养老金账户和投资者教育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售前和售后两端同时发力,形成以客户为导向、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体系。从实践层面看,一方面,可以通过集成内外部资源,打造一体化的养老信息平台,在周期性采集客户实际偏好的同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例如,以本文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可考虑提供健康咨询、旅游拼团及商品团购等特色功能;另一方面,可通过如上海农商银行“心家园”战略的形式,提供线下的交流和活动平台,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娱乐及投资者教育活动,丰富客户精神生活,为养老客户定制与养老有较强关联的特色产品和服务。
本文源自:中国金融杂志
有话要说...